很多人都会一本正经的讲贵茶叶好喝的原因:产地、工艺、技术标准……我感觉是小题大作。
站在消费者角度,需要具体能实际操作的结论。
第一,不同店的同一种类茶的价格可比性不大。
比如都是自己是明前龙井、特级正山小种,价格差几倍乃至十几倍,是贵的好还是便宜的好,这真说不定。靠谱的方法是同时品饮。没有这闲工夫,就认准一家店,每年定期购买同一品级的就好。
没有熟悉的店,简单的方法是找各个茶类最知名的品牌,只买他家这个茶类的。
比如滇红就买滇红集团的凤牌,但没有必要买滇红旗下的普洱。
正山小种就买骏德或者正山堂,但没有必要买他们的岩茶、白茶。
第二,同一家店同样包装同一种类茶,一般而言是价格越贵越有特点。
加了这么多定语,是有很多种情况需要界定。
品质一样,价格差了一倍多,所以自饮的话一定要买简装,别花冤枉钱。
好的厂商,级别与口味的差异化明显,可以做到“一分价一分货”。即使不是专业评审的普通茶友同时品尝,也能喝出不同。
可以这么说,产品线划分清晰,价格与口感正相关的厂商,其产品相对而言有保障。
产品种类众多,包装花里胡哨没有统一风格,让人摸不清它价格是怎么制定的,这样的厂商就没必要尝试。
当然,好不好喝这事仁者见仁,有些茶友喝岩茶就喜欢喝浓的像药,焙火过头的,这些茶其实很便宜。
但我觉得,在尊重自己口感的基础上,需要考虑茶类的特点以及行业共识。
茶类特点比如以香气而言,白茶当然比不上白芽奇兰、漳平水仙、铁观音等乌龙茶那般高扬,但新白茶的鲜爽清香,老白茶的浓醇滑润,就是其特点。
不能强求每个茶类都符合自己的口感要求。
行业共识是依据同一类茶的定价原则得出的口感标准。
比如岩茶,为什么有的上万,有的只要几百块。抛开“物以稀为贵”的因素,肯定是因为做茶者、饮茶人在滋味上有相近的考量标准。
训练自己的口感,第一步就是要摸清楚这个“相近的考量标准”大概是什么?再看看自己喜欢的口感类型处于标准的哪个位置?这个位置对应的价格大约是多少?然后积累品饮经验,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的位置,调整位置对应的价格。
时间久了,就能清楚满足自己的需求,应该买什么价位什么种类的茶。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想说,搞清楚什么是“好喝”是找到高性价比茶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