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
尤其是在世界进入统一的全球市场过程中,不只中国人爱喝茶,茶叶已经同咖啡、可可等其他饮品一样,为西方各国竞相推崇,成为世界第一大饮料。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7 年全球茶叶种植面积高达 489 万公顷,茶叶产量为581.2 万吨,而中国 (包括台湾省) 的采摘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 54.57%、 40.54%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
当然,生产与消费很难成正比,2017年全球茶叶消费量仅有557.1万吨,这表明,世界茶叶产量供大于求,世界茶叶市场竞争激烈。
在茶叶出口市场中,依靠传统的强势地位,中国与印度两大茶叶国一直占据世界茶叶贸易总额的一大半。
然而,2004年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头,在这一年,非洲国家肯尼亚第一次继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之后成为世界最大茶叶出口国。
随后,除2006年出口稍低于斯里兰卡以外,直到2013年,肯尼亚一直是世界最大茶叶出口国。继让位印度之后,茶叶,这个中国传统的强势产业,再一次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挑战。
黑人真的能种出世界喜爱的茶吗?非洲茶叶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呢?
一、从不产茶到出口茶:非洲茶产业的崛起
与中国不同,黑人不懂茶的美妙,很少喝茶,非洲原本也是不产茶的。非洲茶产业的崛起得益于欧洲人。
非洲人最早种茶是在19世纪后期,那时种茶,并不是非洲人自身想喝茶,而是身在非洲的那些英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移民想喝茶。
最早从马拉维开始,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在自家菜园里雇佣当地非洲人种植茶树、所产茶叶供自己居家饮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非洲茶叶逐步发展为商业化生产。
非洲第一大茶叶国是肯尼亚。肯尼亚生产茶叶开始于1903年。当时,一个叫凯恩的英国人在非洲中南部的里木卢地区开垦了一个2英亩的 “茶场”,发展茶产业,茶种由印度引进。
随后,由于效益较好,不断有人在肯尼亚种茶。
1928年,一个叫史密斯的英国人开设了 “肯尼亚茶叶公司”并参加当年1月18日的拍卖——这是肯尼亚可能是非洲茶产业最早的发展。
这次以后,非洲的茶产业逐渐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黄金时期。
上世纪40年代末,印度、斯里 兰卡相继独立后,英国为了保证其所需茶叶的货源,开始在非洲大量投资生产茶叶,然而非洲茶叶产销的发展却相当缓慢。
20世纪60年代初,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以后,本来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契机。然而,由于刚独立的一些非洲国家经常政局动乱或发生民族矛盾,对茶叶产销非常不利。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政局稳定后,非洲的茶叶产量和出口量才有所发展,突破了10万吨。
到了1970年,非洲茶叶产量和出口分别比1960年增加165%和145%,这便是非洲茶叶市场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随后,非洲茶叶产量每隔10年增加10万吨左右,2000年已达40.10 万吨(出口35.17万吨),是第二个黄金时代。
21 世纪以来,非洲(主要是肯尼亚)茶叶产销发展加速,2004年非洲茶叶产量增至50.58万吨(出口 48.14万吨),为产生世界最大茶叶出口国创造了条件。
仅从数据来看,非洲茶产业的崛起似乎过于简单了一些,仿佛只要非洲人认真种茶就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茶叶出口国。
其实,非洲茶叶的崛起,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二、非洲茶叶崛起的优势与机遇
非洲人不怎么喝茶,这个看似很普通的个人习惯,却是非洲茶叶崛起的重要原因。
非洲茶叶生产几乎都是以出口为目的的。除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有一定数量的国内消费以外,非洲大部分国家的人都是不喝本国生产的茶的,在某些非洲产茶国的商店里甚至很难买到该国的国产茶叶。
除了非洲人不爱喝茶以外,一些主要产茶国将茶产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也是重要原因。茶叶的生产与外销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相比于自己喝茶,将茶叶出口才是最好的选择。
非洲的茶叶的出口还有质量上的优势。
非洲茶叶产区主要在东非大裂谷两侧,这一带的土壤是非洲红土,雨量充沛,热带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晨间多雾,虫子少,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非洲茶叶可以全年采摘,而且很少使用杀虫剂,茶树没有休眠期。因此,非洲茶叶以红茶为主,茶叶的规格、质量、外观都很统一,汤色红亮,香气浓郁。
这些非洲喝茶在国际市场上与锡兰红茶等品牌一起将中国的红茶挤得无立足之地。
非洲茶还十分注重消费者的体验。
上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制茶的减少, 原本的优质香 茶、地方特色茶也不多见。为了适应市场,非洲开始生产一些特种茶, 其中有香茶、无咖啡岩茶,方便茶等都广受青睐。
最受欢迎的还是非洲的CTC茶,即以剪、碎、卷的加工方式将茶叶在叶子外观、产品碎片两方面进行修饰的小袋茶。
相比于传统茶叶,西方的消费者需要的正是小袋茶茶这种不影响茶水质量的速泡小粒茶叶。
为此,非洲的茶商通过不停地修剪茶树,使枝叶更加整齐茂盛,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小袋茶,与印度一起引领世界饮茶潮流。
无独有偶,1984年世界市场的大波动使印度限制CTC茶叶的出口,强增了出口税,导致更多的消费者立即转购非洲茶。
此时刚好是非洲大陆茶叶的增产的黄金时期,肯尼亚便借此垄断了英国的茶叶市场,中国的绿茶被其取代。
就这样,借助着天然的优势与特殊的机遇,以及对茶叶潮流的引领,非洲茶在世界市场中快速崛起。
现而今,非洲的茶叶几乎全部出口,生产的产业95%就是小袋茶,大有一种“吃不够”的气势。
三、劣势与挑战,中国茶叶如何抢占市场
近年来,非洲茶叶虽然势如破竹,但是也并非毫无破绽。
茶叶生产过于集中就是他们最大的威胁。在非洲,虽然很多国家都可以生产茶叶,但截至21世纪初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仅肯尼亚、乌干达、马拉维、坦桑尼亚、卢旺达和津巴布韦6国。
这6个主要非洲产茶国茶叶产量共占非洲茶叶产量94%以上,但仅肯尼亚一国茶叶产量却占非洲茶叶产量60%以上,其他所有非洲国茶叶产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产量过于集中于肯尼亚一国会造成生产单一,模式僵化等一系列问题,而地广物博的中国则可以以多样化的地域条件更灵活的生产茶叶。
此外,非洲茶叶95%都是小袋茶,虽然在上世纪引领了潮流,但是却缺乏自身的产品特色。
非洲国家的茶叶绝大部分通过在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口拍卖出口,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设立于1957年,现为世界最大的茶叶拍卖机构。
经过拍卖后的非洲茶叶长期以来都以统一的“非洲茶”名义作为统货出口,无法以自身特色获得优质高价,只能以全民出口的数量获取利润。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从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中国茶叶完全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与非洲茶叶争夺市场。
中国茶叶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衡非洲茶叶:
(1)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随着世界茶叶贸易量的下降,世界茶叶供大于求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因此我国应当主动适度控制茶园的种植面积,提高茶叶单产和质量水平。(2)稳固亚非发 展中国家的茶叶市场,稳定原有绿茶的出口市场地位,确保稳中有升,拓展新的高端茶叶市场,尤其是特种茶的出口量及市场。(3)必须关注越南、日本等潜在绿茶出口国的竞争性影响,在坚持以绿茶出口为主导的同时,吸取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的经验,提升中国出口红茶的质量,进一步红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传统的茶产业大国,中国可不怕与黑人竞争。
结语
非洲国家对自身茶产业所存在的隐患已经有所察觉,近年来正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针对自身茶叶产地统一,没有季节性的外观、香气这一弊端。部分国家已在大力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如“肯尼亚紫茶”就是一款特色品牌。
而针对小袋茶泛滥的现象,个别国家已经开始重新生产传统茶,如卢旺达生产的传统红茶就在2013年“北美茶叶冠军 赛”活动中获奖。
综上所述,尽管有所挑战,但非洲宜茶地区(东非大裂谷 两侧)还有发展茶叶生产的余地,劳动力一般也不成问题,无疑是中国茶叶的长期竞争对手,一位欧洲茶业界人士说“非洲茶叶前途光明”当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