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利茶业先天自然地理条件

慈利茶业地处武陵山与雪峰山的两大山脉之余脉接缘过渡带上,在全国气候带分区上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侯区。主要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伏秋旱明显,严寒期短,署热期长。慈利四面环山,中部以线状山脉“澧水”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槽形盆地,南部盆地俗称“前河”,北部盆地俗称“后河”,前后河内地形多为山环水抱。境内群山起伏,800米以上山峰278座,森林覆盖率90%以上,常年云雾缭绕。

【茶马古道村白洋湾茶园】

慈利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为1404.2mm,四至九月雨水较多,占年降雨量的75%,能满足作物旺长期需水。土壤为板岩母质发育,pH4.5~6之间,深厚肥沃,多为砾质壤土或壤土,透水透气,土壤自然富硒,是湖南省六大富硒土壤县之一。

【牧羊冲村茶园】

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品种,且品质独特。据1982年农业区划时的资源调查,慈利现已查明的木本植物有87科,215属667种。慈利不仅是“中国杜仲之乡”,山茶科山茶属茶种在慈利也颇为常见,系茶种发源地。慈利茶叶不但有灌木型中小叶群体,而且有乔木或半乔木南方型大叶茶种,还发现了地方土茶——岩刺茶。历史上由于人为地砍伐和“烧火山”的缘故,多数是自然再生型状态,一般树高2.5至4米。云朝山顶有古茶树群,生长在大石缝隙中600龄古茶树现已挂牌保护。

【牧羊冲村茶园春色】

慈利地处北纬29度04分 - 29度42分,正好处于世界优质茶叶黄金纬度带;慈利是武陵山区优质绿茶核心地带。2003年慈利被确定为“湖南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县”。2017年在湖南省第九届茶叶博览会上,博览组织委员会授予慈利县”十佳茶旅景区”和“十强生态产茶县”。

【湖南省交通图册】

二,慈利茶业发展历程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邻,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世界知名景点武陵源、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500余年,春秋末,周敬王十五年,(前504年),始设白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汉改为零阳县;到隋开皇十八年,“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改称慈利县;唐五代,宋沿袭之。元贞元年升为慈利州,明太祖初年仍降为慈利县,县名沿用至今。

【三合口村池岩茶园】

现存慈利最早的明朝《万历慈利县志》,其卷之六“风俗本业”载:“其居深山者……又有茶椒漆蜜之利,暇则摘茶、采蜜、割漆、捋椒、以图贸易”。说明500多年前的茶业即为慈利山居农民之“本业”。

公元3世纪(两晋时期),慈利名零阳县,属荆州、隶武陵郡时,《荆州土地记》载有:“武陵七县通岀茶”。据此,慈利茶史至少可上溯到1700年前。

【筛选茶种】(自繁茶苗用)

“茶树王”乃慈利千年产茶的活见证。《茶叶通讯》1994年03期报道称“科技人员在慈利县三合口乡小溪峪村,发现一棵古老的龙凤香茶树…… 是我国古茶树原生地的活见证”。树在三合镇牧羊冲茶农高长富(其子高中垠)旧屋前侧。该茶树具有发芽力强,芽头整齐、茸毛特多等特点,年一芽二叶标准采摘量达60多斤。经解剖叶片结构,海绵组织很发达,栅状组织唯有一层,具世界茶树叶片所罕见的解剖学特征,属乔木型大叶种。用其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耐冲泡,春夏制成茶显“冷后浑”,具“宜红”风味,为“湖红”之上品;1984年《慈利县农业区划报告集》载此茶:含水浸岀物42.57%,茶多酚30.54%,咖啡碱5.27%,氨基酸2.94%。

【茶树王】

三,茶马古道

牧羊冲茶马古道的发掘,为慈利悠久茶史又添重彩,茶盛则商兴,当地骡马客赶着骡马,将从茶农手里收购的茶叶顺着茶马古道贩运到安化、鹤峰、五峰、澧县,远者顺湘鄂川古盐道至川藏茶马古道;另一道以“宜红”之名至武汉上中俄万里茶道出口到欧洲。

【骡马贩运】

以三合镇牧羊冲村为中心,茶马古道形成了东南西北四条向外延伸的通道。茶商用骡马驮着茶从牧羊冲往南走旱路,登上战马溪穿弓背,过大岩屋,曹家山,经杉木桥,通津铺之黎家坡,长峪铺,翻越九寨坡和垭门关,运到慈利县城交货,更远者历常德至益阳、安化。

【骡马驿站】

往北走,经沙塘越石门垭(石门垭为古驿站在桑植、鹤峰、石门、慈利四县交界处,每逢集日四县贩商汇集交易交流。现属石门县管辖)至鹤峰、五峰渔洋关。

往东走经国太桥夜香庙码头,到石门壶瓶山(泥沙古镇)贩茶给泰和合茶号,甚或远至津市、澧县。

往西走经象耳桥(今象市)、九溪卫(今属江垭)、江垭、索溪峪(现武陵源)、百丈峡至大庸南门口(今张家界永定门)。一路贩岀茶叶,带回盐巴、布匹、日用百货等。

《万里茶道宜红茶区文集》中,专家初步挖掘论证,牧羊冲茶马古道自唐至今,历1400余年

【古道驮运】

慈利产茶历史久远,但昔时多具自然,分散性。慈利何时开始种茶(人工栽培)已不可确考。史有“元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立岳阳、常德、澧州榷茶提举司;元统元年十月,立湖广榷茶提举司的记载,榷茶提举司是管理栽茶、制茶、茶叶专卖事务的政府部门,表明至迟元时慈利(属澧州)茶叶生产已从(野者)向(园者)转变”。

【茶园古道老驿站】

慈利人民自觉成规模地种茶,考证确凿的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清末,“宜红茶”兴盛之时。现随处可见的如牧羊冲、王家湾等地逾百年古茶园可为实证。据统计到1949年全县茶叶面积3800亩(纯人工栽培),茶叶产量580担(真也够骡马驮运的),国家收购茶叶37担。随着茶叶产量增加,运输也就成了问题,仅靠骡马驮运是不够的,最后集中运输发展到靠木帆船水运(在丰水季内溇江、澧水周边将茶叶用骡马驮到装船码头,装船后顺水而下津市,入洞庭,岀长江,到汉口。从武汉岀口到欧洲)。

【溇澧水运木帆船】

第二个时期是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慈利茶叶发展大高潮。1956年在三合镇建立了慈利县第一个集体茶场 —— 庄塔茶场,成功后发展到当时的其它公社。当时因仅主产采茶而少精加工成茶,故皆以场名。七十年代初,以慈利小溪峪供销收购站为典型拍摄了一部电影《送货路上》,反映了当时以茶叶为主的农副产品收购盛况。

【茶园古道】

四,古老茶物

慈利制茶历史亦为久远。牧羊冲村高氏古法甑茶传承人高忠垠老屋仍保存有茶芭篓、马鞍、担篓、鸡公车、猴子茶篓、茶水壶、茶葫芦、茶水筒、茶盘、大小茶筛篮、大小茶簸箕、茶岩灶、茶铜壶、大小竹篾茶盆、采茶篓等多种古茶器物,大多是明清物件。

茶葫芦(清朝) 外岀上山带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马鞍(骡马驮茶用的各式马鞍)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担篓(采茶运输工具的一种,骡马驮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独轮车(俗名鸡公车,采茶运输工具)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漆木茶盘、竹茶碗(晚清)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焙笼(烘干茶叶用,晚清遗物)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猴子竹篾篓(传统贮存干茶叶的工具)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木底篾边竹箍茶盘(清末)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竹茶筒(清遗)外岀上山带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烧开水铜壶(烤火坑中掛着烧开水泡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茶笆篓(清遗)人挑茶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小竹篾晒盆(摊晒茶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大竹篾晒盆(摊晒茶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茶簸箕(选晒茶用)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各种传统采茶篓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烘茶石炉(1998年3月牧羊冲地下岀土,明末清初待考,由完整石头凿制而成)。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茶场初期仿造的木制揉茶机

保存人:牧羊冲村/高中垠

据《中国茶经》,唐朝时主做团茶,但慈利及湘西等地皆做散茶即今炒青绿茶,(有人认为这也许是陸羽未将兹地茶产录入《茶经》的原因)。后慈利古绿茶发展为蒸青茶:一般经“清洗、摊青、蒸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火、烘干”等八道工艺制作而成,叶色微绿,叶底厚实,清香味醇。兹将“牧羊冲古茶高氏传统制茶工艺”已列入张家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待续现代篇)

【传承炒茶技艺】

【古茶高氏传统蒸茶工艺】